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3,请关注阅读全文。
李佳琦这件事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大家都骂李佳琦,他不能共情,他对着客户趾高气扬。
第二阶段是陆续有人开始表达真相,比如上海有个医生表示,自己一个月要动80台手术,出诊400个病人,到手4万块。
真的不是自己不够努力。
第三阶段,高潮来了,大家开始深思,我真的没努力么?我真的努力呀。那我有加薪么?我的确没加薪。
呵呵。
没有李佳琦,或者真要像老胡建议的那样,李佳琦们保持共情,也许大家还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李佳琦捅的娄子,我们来试图解答下。
昨天我聊过,买不起李佳琦79块的眉笔,未必是你不努力。
站在全球的视角下。
说的直白点,你把世界看作一块蛋糕,我们在全球经济当中的占比,从当年比印度还低,到今天和美国相当,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实际上你增加的部分就是别人缩小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几十年,很多发达国家收入增长停滞的原因。
那么现在我们的占比已经很高了,蛋糕已经有很大一块被我们分走了,如果我们还要快速扩张,那么结果就是他们,蛋糕饼图上的其他人,就好回石器时代了。
所以,大目标已经变了,大目标变成把全球这个蛋糕整体上做大,而不是单纯指望我们的占比扩大去挤压别人的份额。
站在国内的视角下,是类似的。
60后,70后年轻时,国内的市场饼图里面100%都属于国企,国企让渡了很大一个占比给私企,这是他们财富神话的前提。
那么对于90后来说,你当下看到的这个饼图是国企私企共同组成的,那么你的机会在哪儿呢?
同样的道理,把饼做大,而不是指望谁分给你。
所以无论站在外部看,还是站在内部看,如果想要发财,只剩把饼做大。
怎么把饼做大呢?
科技爆炸,人类再一次出现类似于汽车,电脑,智能手机之类的全民都要购买的现象级产品。
可是我们看到了,你就从一个侧面看,哪怕是苹果,都没什么创新。
苹果15似乎没有任何亮点,事实上,乔帮主去世后,苹果就已经步伐缓慢。
那么假如饼不大,是什么情况呢?
很简单,就是李佳琦引出的这个问题。
我努力了,但是没有加薪。
因为在存量蛋糕的分配领域里,优先分配给了资本,而不是劳动力。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
答案是在当下,全世界对资本的渴求,大于对劳动力的渴求。
我们举个很典型的例子,比如美联储在干嘛?在维持利息高位。
为什么要维持利息高位?因为渴望资本,他们希望美元回流。
如果我们看到美联储把利息降到很低,然后大幅度降低移民标准,比如对墨西哥边境完全开放,甚至表示倒贴,只要有人肯去美国,立刻给100万美金。
如果这样,就说明美国对劳动力的渴求,大于对资本的渴求。
我是在举一个例子。
你看下全球前20个主要国家定义的钱的价格以及人的价格,钱的价格就是利息,人的价格就是移民的宽松程度。
你马上就能够看懂这个世界到底是渴望资本,还是渴望人力。
你比如我们假如英国现在表示,来个人就给100万英镑,或者来个人就工资加倍,然后利息为零。
会怎么样?
英国的资本就会流入美国,越南,缅甸,印度,所有人都会跑去英国打工。
然后英国就会发现没有老板,到处是求职的人群,他拿什么钱来兑现那个100万英镑以及工资翻倍的承诺呢?
这就是为什么在分配的时候,倾向于资本而不是倾向于人力。
问题何解呢?
答案还是那个,创新,俗称把饼做大。
只有创新,才能降低对资本的渴望。
因为你一旦创新,你是全世界的创新高地,就会对资本形成莫大的吸引力,资本是买预期的,你形成了预期。
当资本汇聚到你这里的时候,它就不值钱了,多了就不值钱嘛。
于是你就可以要求资本分少一点,人分多一点。
资本想一想,也行,因为如果有一个能够坐上火箭的机会,何必介意是不是头等舱呢?
资本也想你的创新带着他一起飞。
只有他求你的时候,你才能拿捏,才能要价。
反过来,如果你没有创新,你求他带你飞,那他为什么要给你多分呢?他还惦记着美国的高息呢。
那么创新的核心又在哪里呢?
在于年轻人。
人老了是创造不了新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新鲜玩意儿,都是年轻人鼓捣出来的。
因为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但是我们看到年轻人在干嘛呢?在烧香。
他们在该创新的年纪,去拜神求菩萨了。
这里面有两件事很重要。
第一件事是物质上的。
廉租房很重要,要让年轻人可以用很低的价格,租到很高品质的房子。
他吃住不愁,有可能窝在家里打游戏,也有可能,去捣鼓些新鲜玩意儿。
但他如果吃住发愁,他就很难有捣鼓的精气神儿。
第二件事是精神上的。
我们整个社会的评判标准有问题,不是过去有问题,而是未来有问题。
过去我们是一个追赶者,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创新,而是复制,俗称拿来用。
360个方向到底选哪个,这个方向到底走不走得通,奥本海默们已经摸清楚了。
对我们来讲,事情很简单,就是把已经明确的东西,再做一遍。
所以我们强调的是执行力,是分工明确。
我们的教育照搬的是普鲁士教育,旨在培育产线工人。
孔子讲君子不器,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反过来的,就是要器,把你培养成确定的器。
你是医生就去动刀,你是网红就去带货,22岁就给你定型,然后就去执行,把自己变成工具人,发挥你单位时间回报率最高的功能,去器,去赚钱。
谁越器,谁越赚钱,谁就越成功。
李佳琦就是这样一个器,每天赚500万,马云卖口红都卖不过他。
但是即便日入500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佳琦也会精神恍惚。
这就是我的人生?我的人生就是待在直播间里日复一日卖口红?卖一辈子?
你有没有发现很有趣?
其实社会给他的回报已经堪称巅峰,日入500万,名满天下,即便这样,一个人也会恍惚。
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方式实际上是把人当机器,把人当工具。
你把人当机器,当工具,哪怕一天给他500万,他都会恍惚,何况很多人,一天只给了50块。
一个人正常的成长路径是什么?
是十五有志于学,十五岁开始萌生目标,对学习有兴趣;三十而立,三十岁有责任感;四十而不惑,四十岁才知道自己善于干嘛;五十而知天命。
到五十岁,经历过无数次探索,才知道什么是我这个生命的价值所在。
你告诉一个6岁的孩子,你未来的目标就是赚钱,追求单位时间最高回报。
然后早上6点去学校,晚上10点回寝室,一周6天,剩下的1天上补习班。
从一年级到高三,然后大学然后读研,你把他像工具一样生产出来了,他有过成长么?
其实从来没有。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思考过,他只是像囚徒一样被你安排着,该上钟了,该放风了......
那他20多岁进入社会后第一件事当然是去拜菩萨,因为他迷茫呀。
他不是去求姻缘,他是去问菩萨,自己上辈子到底造了什么孽,要投胎当劳改犯?
你现在知道他为啥不乐意结婚生孩子了?
因为他自私?不,恰恰因为他负责。
他已经被器够了,不想生个孩子继续被器。
回忆一下,我们当初定这套死板的标准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那时候穷,那时候落后,那时候还不如印度阿三。
你在追人家的过程中,一切都是确定的,你只需要像卓别林演的那个拧螺丝的工具人一样把自己变成机器就行了。
但现在不是了呀,现在是一个全新的阶段。
外部,内部,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三个领域都截然不同了。
你前面已经没有人了,你自己就得是奥本海默。
如果你想要适应这个全新的时代,你就要像我们那天聊的,从底层逻辑把自己整个人,重塑一遍。
而不是指望刻舟求剑,指望用普鲁士教育时代的破船票,登上时代的新船。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3,请关注阅读全文。
